近年来,我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的重点扶贫产业之一,专班化推进、项目化落实,初步实现了裂变式发展,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2019年,全省食用菌种植规模30.9亿棒(万亩)、产量113.8万吨、产值135.9亿元,累计带动了17.8万贫困人口增收。菌材,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是支撑食用菌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要素,是食用菌企业生产的命门,菌材供保工作对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直以来,我省食用菌企业的菌材主要来源是湖南、广西、四川等省外市场。据统计,去年2019年全省木质菌材总消耗量为111.60万吨,其中省外供给高达101.95万吨,省内供给9.65万吨,供给率仅为8.65%。
印江县峨岭街道黔溪村使用移动木屑机加工菌材,方便灵活,实现山上采伐、家门口加工
由于菌材过分依赖省外市场,造成食用菌菌材价格、质量等难以控制。随着我省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省外食用菌木质菌材的价格更是逐年上涨,2013年以前木屑价格是110元/立方,今年木屑价格已经达到200至220元/立方,食用菌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除价格因素外,其他特殊原因也会导致产业发展风险,例如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交通限流,菌材运不进来,许多食用菌企业的生产只能停摆。为保障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对木质菌材的需求,我省超前谋划全省菌材供保工作,省林业局和全省各级林业部门扎实推进菌材供保和菌材林建设各项工作。2020年,我省计划种植食用菌33亿棒,预计需要木质菌材132万吨左右,其中从省外调进72万吨,省内供给60万吨,供给率力争达到45%,省内菌材持续稳定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掌握食用菌产业发展命门,贵州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完善菌材供保方案——
制定印发《2020年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木质菌材保供方案》,确保2020年省内菌材供给60万吨。其中,在41个县实施阔叶林抚育间伐14.9万亩、阔叶低产林改造71.9万亩,预产菌材30万吨;在9个县(区)和省属扎佐国有林场,安排回收阔叶树林木采伐剩余物生产菌材20万吨;在18个县(区)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预产菌材10万吨。
加快菌材林基地建设——
2019年,全省完成菌材林任务50万亩,菌材树种主要为槐树、核桃、板栗、皂角等。
分解下达2020年30万亩菌材林建设任务(新建基地20万亩、改造10万亩)。新建基地树种以刺槐、板栗等优质乡土菌材树种为主;改培选择适宜发展菌材林的人工阔叶商品林,采取间伐、补植等措施,将其改培成菌材林。根据4月5日调度,全省已完成2020年菌材林新建和改培8.8万亩,其中新建菌材林基地5.6万亩,现有林改培3.2万亩。
开展省内菌材供保试点——
印发《2020年省内食用菌生产企业木质菌材供保试点工作方案》,安排在安龙、黎平、大方、织金、印江等县首期开展试点工作,研判食用菌菌材需求,明确供保主体和市县牵头单位,采取需求量、采伐量、采伐地点对点对接。同时,采用移动式粉碎机就近采伐就地加工和集中集运加工两种方式比对生产成本。
据各试点县实地走访调查,11个试点县共有221个食用菌生产主体,需要木质菌材34.5万吨;共有菌材加工主体25家,供给省内菌材15.4万吨,占菌材需求的44.64%,其中已和食用菌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关系的有17家。其中8个试点县,规划在360个小班38924亩开展抚育间伐,实际开展了20630亩抚育间伐;有农林剩余物资源7.45万吨,利用菌材2.15万吨。
桤木生长速度快,种植6年平均胸径达到20公分,是菌材林建设的树种
科学选育菌材优势树种——
从去年年底开始,省林业局安排资金62万元在安龙、望谟、纳雍、龙里、锦屏等地组织开展泓森槐等菌材树种区域化试验栽培研究,通过对树种及种源、种植密度、种植地选择、抚育管理、合理收获期等关键因子进行研究,以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为菌材树种选择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已完成各试验点种植任务,共计完成试验林210亩,用苗2.4万株。
建设完成贵州菌材供需信息平台——
平台重点围绕食用菌生产企业、菌材供给企业、林业部门三方使用主体进行开发,支持各使用主体实时分类发布信息、诚信评价、审批管理等功能,可以有效为全省食用菌生产企业提供菌材来源和购销渠道。目前已经完成信息平台开发,初步录入了试点县部分企业信息,平台已具备使用条件。
“只有不断夯实和加大食用菌菌材省内供给力度,才能保证全省食用菌产业持续裂变发展,让食用菌成为贵州一张新的靓丽名片,让更多贫困群众通过发展食用菌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省林业局副向守都说,全省林业系统必将狠抓落实,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菌材供保和林业扶贫任务,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贡献林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