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六广镇政区图,镇域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六广河和猫跳河右岸。镇境北与修文县大石乡接壤,东北角与息烽县石洞乡毗邻,东南角与小箐乡相接,南与洒坪乡相连,西南角与清镇市暗流乡隔猫跳河对峙,西与黔西县素朴镇隔六广河相望。全镇境域东西长22.4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94.1平方公里。2005年耕地2.889万亩,其中稻田5070亩。镇行政中心设于六广街,距修文县城38公里,贵(阳)毕(节)高等级公路修通后为35公里。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四川行省于六广置六广等处蛮夷长官司,隶顺元路宣慰司,是为六广地域行政建置之始。明洪武五年(1372)裁长官司,将原司属地划归贵州宣慰使霭翠的势力范围,置底飞目。崇祯三年(1630)以底飞地置濯灵守御千户所,所址建在六广城,受敷勇卫节制。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濯灵所置信顺里,隶修文县。光绪十五年(1889)于月亮田新辟六广街,里治从六广城迁到街上。民国3年(1914)置北一区,其地域基本上为今六广镇所辖范围021年(1932)改北一区为第六区。24年(1935)将第六区与第七区合并称为第五区,其领属地域即今六广镇、六桶乡和大石布依族乡所辖境域。31年(1942)改置六广乡,辖地仅有10个保的区域,只及原第五区总辖区的1/3。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11月24日置六广区,领属范围又扩大至今六广镇、六桶乡和大石乡地域,区下仍置有六广乡。1950年改称六广区为第四区。1959年4月,第四区改称第五区。1955年11月,第五区复称六广区。1958年9月撤销六广区建制,同时新建红旗人民公社,其管辖范围是今六广镇和大石乡的地域,公社下置有六广管理区。1959年2月,将红旗公社与红星公社合并称为六广公社,其地域复为今六广镇、六桶乡和大石乡所辖域区,原下辖的六广管理区被分成新坪管理区和联丰管理区。1961年6月恢复区的建制,六广公社复为六广区,区下辖六广公社。1980年5月改六广公社为六广乡。1984年9月,改六广乡为六广镇,其规格为乡级镇,归六广区管辖。1991年12月撤销区的建制,同时建立六广镇,直隶于县,其管辖范围为原六广区辖的六广镇、广田乡和德政乡辖6个村的地域。至2005年,镇下辖六广、滨江、广义、中心、新河、新义、中坪、广城、新中、合兴、合营、沙坡、青龙、广山、中山、四寨、松山、新龙、前丰、团山、岩脚、金山、元庆、坪营等24个行政村和松江1个社区,145个村民小组,8247户,总人口27152人,其中劳动力15689个,平均每平方公里含驻镇企业人口为312人。
六广地跨北纬26°45′至27°12′,东经106°21′至106°34′之间。地势从东向西倾钭。海拔最高点为青龙村将军山1451米,最低点为广义村白水电站六广河出境处731米,镇政府驻地六广街940米,大部分地区在1000米至1200米之间。地貌属黔中丘陵区,山高谷深,水域少,旱地多,岩溶分布较广,形态复杂多样。气候属黔中湿润温和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同步,湿度较大。累年平均气温15℃,平均降雨量1134毫米,无霜期315天,日照时间1132.2小时。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业耕地主产玉米,其次是水稻、大豆、小麦和油菜籽、烤烟。干旱是对农作物的主要威胁,时有冰雹、暴雨、倒春寒和连绵秋雨对农业的影响。
镇内水陆交通畅达。王阳明当年发出“连峰际天飞鸟不通”感叹的交通状况早已化为烟云。今六广地处乌江上游的六广河,供装货、载客的船泊南北来往运输;硬化的修(文)六(广)公路穿越镇境经“古渡长虹”六广河大桥后即与黔西县连接;贵(阳)毕(节)高等级公路纵贯全境,为进滇人川重要通道。从镇到村均有公路直达,其中50%的村公路已经硬化。在通信联络上,靠六广驿站站夫赶着驮马在驿道上传书送信的时代已不复返。国内国际电话均开通并网,无线移动通信覆盖全镇各村,“身在六广镇,联通五大洲”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境内蕴藏的矿产资源主要是储量大、品位高的原煤。已探明的储量为1亿吨,发热量在27214焦耳/克至36425焦耳/克之间,既可作生活用煤,又可作工业用煤。此外,硫铁矿、赤铁矿、汞矿、重晶石均有储量,石灰岩的分布四处皆有。
水能资源主要是六广河。自猫跳河与鸭池河汇合处起称六广河,属长江流域乌江干流。河道沿镇西边界流程14公里出境,年平均流量50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57.68亿立方米;出镇北2公里处的流白水,年平均流量1.9立方米/秒,年径流量0.6亿立方米,均可供开发电力工业。
流经镇境的六广河和猫跳河,沿河两岸风光旖旎,景色迷人。为纪念明代女杰贵州宣慰使奢香开辟龙场九驿而命名的“奢香湖”就坐落在六广河畔;曾为一代哲人王阳明的“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诗句赞美的“六广七峡”,有形似“苍鹰展翅”、“白马奔野”的白马峡,猴群出没其间的“猴愁峡”和岩壁间百米飞瀑下泻的“飞龙峡”均摆布在六广河岸边;融山、水、洞、瀑为一体,具有雄奇壮美特点的猫跳河两岸自然景观,若干年来还“养在深闺人未识”。